返回列表 发帖

对比中美高考现状—美国高中生无法想象中国升学压力


前不久,我的外甥女来到家里和我诉苦,说她妈妈一日三餐每日必翻新花样,虽然营养饮食搭配皆尽于完美,但也叫她迭迭叫苦。平日爱吃的含脂肪、热量高的一些食品,现在都有严格控制,她妈妈还将高考冲刺前几天的食品提早列好了“菜谱单”,并声称让外甥女要坚决执行此菜谱。外甥女笑着对我说,这是她妈妈自进入高二开始,已经颁步的第58条禁令,被她戏言为菜谱令。

 

  听完外甥女的描述,除了鼓励外甥女,告诉她在即将到来的高考冲刺期要具备稳定抗压的心理素质外,我开始思索,在我国国内无法普及大学教育的实际下,高中生要想接受大学教育,就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难道果真是一道无解题吗?

 

  近日在教育部网站,我看到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坐谈会上,有三个问题始终高居前位,并引起教育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包括家长在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第三个问题,即关于如何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决学生课业负担,成了会议讨论的主题。

 

  联想到外甥女随高考阶段临近不断加重的课业负担,在升大学期压力却日渐斗升,然而又不得不和数以万计的高中生一样,随着大学录取学生方式及标准的变化调整自己在高中阶段学习方向的无奈,此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做法,使我们看到在中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解决包括重点学校制度和择校收费制度导致所谓“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以及解决高考制度对高中教育带来的“考试工具”问题,显然已成为解决教育各阶段尤其是高考体制瓶颈之路的一线光亮。

 

  与国内高中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对比,在美国全国普及教育权利的影响下,美国高中毕业生只要有意愿,基本上都可以上大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美国高中毕业生没有升学压力,他们面临的是“普”与“优”的选择竞争。也就是说,美国高中学生在进入名牌大学的竞争上同样是十分激烈的。在美国的高中,所有学生要选的课基本上是一样的,能否成功进入名牌大学在于选课的难度上,学习优秀的学生在选修课上加大难度,自然在学业平均成绩(GPA)中脱颖而出,最终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名校。在美国这种选拔高等人才的教育环境下,美国高中生目标明确,基本上打算高中毕业后直接读大学的college-bound students,都能够接享受到大学教育权利。

 

  但是,其实在美国,一般公立学校的高中生并不都将上大学作为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在美国教育基本要求均衡性、知识全面多样化导向下,美国的高中教育课程设置丰富、多样,一般高中都开设一两百门课,其中许多是选修课程,在必修的科目中学生的选择范围也很广,相同课程都有好几种不同层次,不同难度,这就为美国高中生预备进入大学学府积累了稳固的素质能力。

 

  对比美国教育,回顾早在几年前,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讲的一句话,“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句话想必已反映出某些教育问题所在了。当然,事物没有绝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外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但就目前国内教育环境,美国教育确有一些比较好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这些都有助我们在国内教育改革框架内探讨借鉴。

 

  这里,不得不提到国内落榜高中生的情况,在国内学生中,如果经历“十年寒窗苦”高考挤进“独木桥”,也可谓苦尽甘来。但是一些没有能够达成自己学习目标的学生,他们将面临更多的考验。据了解,目前国外众多院校已和国内某些重点高校合作,为国内这样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享受大学教育机会。这种留学多样灵活的模式,以国际本科课程为例,即学生通过国内1-2年学习和国外2-3年的学习组合,能同时共享到国内外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笔者以为,在教育为国之本的今天,我们应该打破地区范围内的束缚,多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在更广泛的全球化背景下,扩大教育视野的广深度,为国内的莘莘学子提供一个可以全面储备知识的容器,从而使他们的人生充实而丰富。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收藏 分享
Your Future, Our Mission. Topway--the world's best business school admission service.

中国高中生都培养成了考试机器
图图 发表于 2013-4-26 16:57



    谁说不是阿 万恶的高考制度

TOP

中国高中生都培养成了考试机器

TOP

 呵呵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