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拉韦尔 苏珊·拉特利奇
步入中国一所精英商学院任何一间课堂,你看到的情景可能和你在哈佛大学、沃顿学院或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所见所闻别无二致。是的,课堂里多是亚洲人的面孔,他们偶尔还会蹦出一些普通话。但是这些课堂、教材甚至教师都和美国商学院近乎完全一致。
诚然,在多数情况下,中国顶尖学生参加的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几乎都是西方教育机构的产物。这些西方教育机构近年来纷纷抢摊中国大陆高端教育市场。它们无不抱着同样的信念:要打进中国火热的经济创造的庞大人才需求市场。
中国政府为了培养国家下一代企业管理者所付出的努力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在短短15年时间里,中国的商学院飞快地完成了美国商学院超过半个世纪才完成的革命性变化———不是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大规模吸收推行美国商学院的模式。
“中国正在借鉴所有能借鉴的元素,并创造它所需要的元素”,复旦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奥林商学院联合推出的“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项目副主任帕特里克·莫尔顿如是说道。
中国对商业人才的渴求极其迫切。在向市场经济转型25年后,古老的中国面临训练有素的高素质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处境。在经济爆炸式地增长了20多年后,许多中国本地企业经理人都经营管理着地区性甚至全国性企业,但他们仍缺乏进行有效竞争所需的专业技巧。
有理由乐观
为了探寻中国人对管理类教育兴趣大增的根本原因,我们对中国最顶级的13个MBA项目的近1000名MBA学员进行了独家调查,这些MBA项目堪称新中国管理教育领域的先驱。尽管这些MBA项目本身各有千秋,但学生对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普遍感到比较满意。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他们的MBA培训经历远高于自己原先的预期,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质量、课程内容以及就业服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此外,意料之内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的发展前途感到极为乐观。有一半以上的MBA学生预计,学成毕业后自己的收入会有可观的增长,近25%的学生则有意在5年内实现自主创业,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计划在国内发展事业。
“中国国内的劳动力市场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不久前刚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毕业的弗兰克·吴在与同班同学共进午餐时解释说,“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有理由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乐观。”
对美国的商学院而言,中国人对管理教育的兴趣日渐浓厚真可谓让它们喜出望外。由于美国的就业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商学院的学费持续飙升,而且MBA毕业生的薪资始终停滞不前,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商学院的报考率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自2002年以来,学院全日制课程的报名人数已经下降了30%以上,这迫使该学院放宽了挑剔的入学标准,使学院的报考入学率由2002年的13%上升至2004年的2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的MBA项目报考人数却在激增。自该项目于1997年开办以来,入学人数已经增长至原先的3倍,而这一现象在绝大多数中外合办的MBA项目中非常普遍。
不无隐忧
然而,商学院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也不是完全没有遇到问题。除了最知名的MBA项目外,中国绝大多数商学院的教学质量令人堪忧。许多商学院的授课教师本身素质难如人意,而且许多课程都是用中文普通话教学,还有一些商学院甚至可以说就是文凭工厂。在中国一流的商学院里,案例分析是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选择课程。但是由于极其缺乏典型的中国本土案例,大多数教师不得不借助于哈佛商学院准备的案例。而商学院学生表示,这些内容对那些希望在中国国内发展的学生来说缺乏现实意义。跨国公司的招聘人员称,面对职业挑战,甚至连许多著名商学院的MBA毕业生也显得有些准备不足,这一结果导致许多招聘人员认为MBA学位的含金量在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为MBA项目提供师资力量的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在中国仍是凤毛麟角,这意味着要在中国大规模推行MBA教育,可能无法完全做到师资力量的自给自足。
(摘编自美国《商业周刊》,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