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申请攻略] In@Tuck with $ - 北美两娃妈 非典型背景的非典型申请 [2012-12-16]~转 [打印本页]

作者: myice    时间: 2012-12-27 17:48     标题: In@Tuck with $ - 北美两娃妈 非典型背景的非典型申请 [2012-12-16]~转

人在加州。从星期四开始不停刷屏,查信,看手机。为了分散一下精力,还去看了Life of Pi。一夜没睡踏实,居然梦到两个好朋友(一个离得很远很少联系,一个现在的娃妈好朋友)一起和我上MBA。

周五醒来继续忐忑,痛苦。到公司已经是东岸快中午了,还没有消息。Tuck blog上都已经有人报offer了。心里那叫一个绝望。

终于太平洋时间9:15,手机响了,区号一如我期望的,603。深呼吸几口气,跑到角落里才敢接起来。AO打来的,非常非常好,到是我激动得气都要喘不上来了。

AO提到大家对我的申请如何印象深刻,包括面试我的二年级学生,大力推荐我的教授,以及我的背景。然后叮嘱不可以泄露奖学金数额。
挂了电话,我禁不住百感交集,喜极而泣,心情久久不可平复。

从2000年来美国,拼学问,拼工作,拼绿卡,还有生养孩子,终于可以就着自己心底的执照和不甘平庸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一路走来,真的太不易了。

现在,all the efforts finally paid off!
作者: myice    时间: 2012-12-27 17:49

G730,T免,国内文科名校,2000年来美,拿了两个硕士,W/E九年,frontline healthcare clinician --- 呃,我是绝对的大龄申请人。
这些年边工作边拖拖拉拉读博士,最后终于受不了——不说做学术的乏味,为了那6、7万的年薪,如果不是天***研究,图啥呢?工作上这几年算是越来越顺利,特别是拿了专业执照以后。其实如果不折腾了的话,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稳定又好福利的工作,舒服的享受生活。所以在这一年申请的过程中,常常也会犹疑,为什么要放弃现在这么舒服的好日子,告别这里一大堆好朋友,花上一大笔钱,拖家带口、大老远的跑去又读一个学位呢?或者,像身边很多朋友,读个兼职,省钱又方便,在洛杉矶选择也很多。
可是,最终决定下来,我有我的理由。首先,我并不觉得自己老,我从来不自称大妈,我有很多年轻的小朋友,而且喜欢跟他们交流,是他们帮助我变得越来越Americanized。其次,往长远了看,我们这一辈退休年龄肯定是65以上,后面还有30多年呢,路还长。找现在的职业路程走下去,corporate ladder上慢慢往上爬,或者像很多朋友一样,进去政府或者医疗机构,旱涝饱收,铁饭碗捧到底。其实说到底, 我们这些安心留在美国的,图的不就是个安居乐业?
我问我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寻求career change?direct patient care是很容易 burnout人的,所以大家最后总是要往行政上走。另一方面,我厌恶工作的重复繁琐,如果继续做clinician下去,必须要慢慢的积累经验,才能stand out,这对于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来说,难度要大很多。还有就是,在医疗行业中,笨人蠢人不要太多,尤其是那些完全没有intellectual capability靠着行业稀缺做上去的RN,常常让我们这些受歧视专业方向的忍无可忍。说来可能有些滑稽,我想我要换工作的一个很大动力是,好歹我一个当年全市的文科状元,不能和这些低智商的人胡搅蛮缠下去了;我希望周围能有更多聪明人,希望我的工作除了“有意义”以外,还能提供一些intellectual challenge。
作者: myice    时间: 2012-12-27 17:49

话说读MBA只是一个灵光一闪冒出来的想法,可是这一路走下来,也算是越走越坚定。坚定的要勇敢的抛下现在安逸舒适的生活。我记得好几个人说过,如果我的生活可以一眼看到几十年后,这种生活不要也罢。ironically, 最近和我说这话的是我一个大学同学,他的选择是海龟国内高校,可是他的代价很大,因为他的老婆喜欢美国,也有很好的工作,独自在美国带着孩子。如果是我,恐怕不会做同样的选择。我曾想到的Standford question "what matters most to you"的答案之一是: to be with the ones I love, and to do what I love to do.

幸运的是,这一路,老公给我的支持让我能更focused的走下来。
作者: myice    时间: 2012-12-27 17:50

关于联系校友和campus visit and interview

好吧,我承认,我已经够幸运了,因为Tuck是我目前唯一申请的学校。拿到offer前,还有准备别的backup,可是都没有足够上心。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我是真心喜欢这所学校,百分百的做足了功课。从考GMAT,这一年付出的时间是扎扎实实的。如果让我再来一遍,恐怕很难再付出同样的心力。

来说说一个重要加分项:联系校友和campus visit and interview。先说campus visit,Tuck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位置很偏僻,真真是in the middle of nowhere。所以学校很希望申请人亲自去体验一下,感受一下,自己能不能忍受两年这么乡村的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热闹。另外,好几个alum都说了,Tuck往往觉得你专程去一趟,说明了你的commitment。我去访校的时候,老实说,一眼就看出来了,哪些人是真心有兴趣,哪些还在试探阶段,哪些牛皮哄哄的样子,好像H S都等着收我的样子。所以呢,还有一个提醒,就是访校的时候,一定要千方百计的表现出自己的enthusiasm来,最好呢,还能通过一些学校特殊的地方来强调。比如我,每次被问到怎么想到申请Tuck,我就说,在洛杉矶住了那么久,南加州的山都爬遍了,所以要寻找new adventure,紧接着夸奖new English和upper valley的优美景色。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所谓避重就轻,同时又表现出了自己热爱户外运动(实际上因为生孩子几年没爬山了),而Tuck这么农村的地方,大家想法设法的活动,outdoor是一大项,多好的fit!

当然,如果是国外申请人,AdCom并没有这个期望。所以国内申请的同学,千万不用刻意。但是另一方面可以做足功课,那就是联系校友。Tuck校友的responsiveness是出了名的,这一点我也感受到了。很多人说,几乎无一例外会在24小时之内收到回复。另外也体现在Tuck高达70%以上的校友捐赠率(全美第一,第二名是30%多)。而这些毕业和在校的校友花时间和我们这些能不能拿到offer还没谱的人讲电话,回信,见面,付出那么多时间,让我颇为感动。然后他们都说,因为当他们还是申请人的时候,这也是他们收获的感受,因而成为Tuck一种传统。之后,我把联系过的校友也写进了申请里,一定也是有加分的。

Campus visit的时候是联系校友的最佳时机,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比较能分享一些fresh的申请经验。我比较倒霉,去的时候,他们正在准备第一个final,没有人理我。但据二年级的一个中国校友说,当初她在校园里一个多小时拦截了10多个学生简短谈话。然后interview的时候提到,对方也对她的social能力大加赞赏。

我的经历就更特别一些。刚开始联系的是brochure上介绍的一个和我同样背景的台湾籍学生。跟我电话聊后,她介绍我认识Healthcare Initiative的coordinator Kim。Kim人非常非常nice又热心,又给了其它学生的联系方式。等到我说要campus visit,她居然给我安排了三个会面,两个是跟Healthcare Initiative里面的两个大牛教授,一个是Healthcare Initiative出来的老校友,现在在学校做enrollment manager(看到她的名片才知道)。三个会面都安排在campus visit那一天,本来已经安排了全天的活动,见缝插针。所以到我下午4点的interview,我已经精疲力竭,比之前的三个会面表现差得远了去了。

老实说,安排我这三个会面,太出乎常规也出乎我的意料,所以颇为紧张了一番。好在我对healthcare方面做足了研究,essay写得也差不多了,头天也先跟几个healthcare方向的同学见了面,所以聊起来也算言之有物。两个大牛教授和善可亲得一塌糊涂。聊完了,我才知道他们也不代表AdCom,不过因为Healthcare Initiative在发展壮大中,教授们愿意和有这个志向的potential candidates见面,问了几个为什么选这个学校,背景,career goal之类的问题,然后就问:有什么问题问我吗?我心里嘀咕,我现在最想知道的就是怎么能进这个学校,其它都是浮云,当然嘴上问的是appropriate questions。然后跟那个校友见面,也很casual,人很活泼随意,说着话呢,就看到她开始写notes。当然不敢放松,好好表现了一下。

中午出去打个了盹,可是从早晨8点见教授,不停的听和讲,等到interview的时候,真的感觉有些精力不济。所以我的教训是interview还是约在早上好,不过呢,要提前一天到,先和校友们多聊聊,interview的时候谈到也可以加分不少。老实讲,我当时有点精神亢奋,回头已经不记得自己说了些什么了。好在我碰到的是一个二年级学生,问题基本照本宣科,完全没有刁钻古怪的问题。不过也没什么click,因为他对我在healthcare的专业背景毫无了解。只记得在谈到我有孩子的时候,他问了一句:有什么特别开心的时刻你记忆特别深刻?我想了想,说,太多了,不过举个例子吧,每天回到家,当她们张开手扑到我怀里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开心,因为她们提醒了我生活真正的价值所在。

interview结束,往回走的时候,我还跟interviewer聊起来,说我经常看Tuck学生的blog,然后有个有趣的事,我跟一个blogger妈妈(学生家属)联系,想去family village去看的时候见个面,结果一直没联系上,没想到在family village里偶遇了,人家还特热情的让我进她家里看了。后来回家,往前看以前的blog, 原来我的interviewer还是个active blogger! 我不知道这个花絮也能加分吗,可惜当时没有夸人家一句。

回头再继续我的特殊经历。回来给大家写Thank You letters。Kim每次都矜矜业业的回信,说祝我好运什么的,好像他们对AdCom也没影响,不过是帮我了解healthcare initiative。没想到的是,突然收到见面的一个大牛教授群发的电子邮件,写给AdCom的两个人,短短几行字,对我大加赞赏,大力推荐。当时我兴奋得把邮件打下来,天天带着激励自己,心想这下把握大多了吧,不过还是要尽心的全力准备好eassys和申请中的小问题。
作者: myice    时间: 2012-12-27 17:51

回帖兼澄清~~~

好吧好吧,我更正一下,我本人很谦虚的,到美国以后从来没有和任何人提过文科状元之类的旧事,就连大学时候也没敢提,周围牛人太多了。而我的好朋友们,中国的美国的,有很多也是破校毕业的却很聪明,留学生里接触的名校毕业的生活白痴也不可尽数。

顺便也纠正一下,我周围的人“低情商”的比“低智商”的多。尤其在医疗行业,美国护士的稀缺造成,大部分护士连大学文凭都没有。而我接触的很多护士,因为高酬、机会多,自以为是的特别多,可是思维却非常狭隘,一旦做了部门主管,大家就跟着倒霉。当然这只是generalized perception,我现在的头就是个经验非常丰富的护士,我很崇拜她。

另外,上面的很多话,当然只是自己随便说说,反正发在CD上讲又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哈哈,前面几个同学怎么那么认真?再说了,国内的同学们谨记啊谨记,该夸大口的时候要毫不犹豫的夸下海口,这绝对是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这在美国太太太适用啦!!!

昨天我看一个Tuck video,中间一个recruiter说道,我们想要找的人是对生活本身充满enthiusiasm的人,和懂得如何和人建立关系connect的人。我想这两点是我选择读MBA以及学校最终会选择我的最重要的原因。不管你们信不信,我信,去顶级的商学院读书,周围聪明人的几率会比你在普通职场上碰到的高N多倍。然后,想想这个申请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enthiusiasm是很难支撑下来的。我在美国工作9年,差不多每离开一个工作,都会带动几个同事(特别是年轻的同事)离职,重新思考: 如果我这么痛恨自己现在这份工作、这个行业,为什么我不能现在行动起来做些改变?当然有更多的人,选择顺应生活的安排,并且能安心的享受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其实我也很支持他们,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我最受不了的是complainer,明明不满足、不满意,只会怪别人,怪时运不济,而不愿采取任何行动。

我一向很了解自己,通过申请又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自己。我总觉得如果我不走这一步,最终会后悔的。而我现在已经非常热切的希望,加入一帮大家通通带着满腔热情期望着改变自己生活的人中间去,这对我如此之重要,特别当你在职场混过了那么些年,又有了孩子与家庭以后。

多年以前,我大学的一个师长对我们说,人年龄越大,越往后走,对生活的掌控能力就越小,在国内尤其如此。我们大学同学毕业10年聚会,大家都是老气横秋的说,工作生活稳定,家庭美满,女生们生活的重心都在孩子上。所以我一直很感激自己到了美国,因为只要努力,只要有信念,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包括碌碌无为,享受富足的生活,用各种各样的业余爱好来装点丰富。我接触的很多MBA学生的确都格外精力旺盛些,不安于现状,同时又是思想活跃,积极享受生活各种乐趣的人。所以我总觉得,我一定能很好的fit in。

虽然我现在刚拿offer,有点头脑发热,我并不是不知道,读书是下一个难以攻克的高峰,前路还长。就是那些毕业了的学生,他们也有他们的struggle,从来没有happily ever after。他们一样还犹疑,一样还要继续寻找自己的内心所求。可是,mba毕竟能打开很多扇门,而我们都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不轻言放弃的人。真的,成功的意义是什么?这恐怕并不是MBA要教给我们的。大家有没有看Havard的那几篇关于生活意义的文章?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

顺便解释一下,上面和前面帖子里的话都没有写进esseys里,只不过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理历程。下面我会再追加一两贴,说说申请文书和学校方面我的一些体会。
作者: myice    时间: 2012-12-27 17:53

回复“请教LZ,  面试或者写申请essay的时候,提及为人母,对申请是有利还是有弊”

很难说有利还是有弊,主要看你怎样提交,怎样提到会给你的形象加分
比如,我有在对学校的contribution中写道: add to the voice of women in the business world, especially in healthcare industry where females are the predominent (非原文,如此意)。
另外,Tuck是出名的family-friendly,所以我有提到家人很支持,小孩子热爱户外运动,全家人都很向往什么的,表明我对两年农村生活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和热情,也显得很fit the culture there。我还点名了家属团体的名称,说明我对项目的深入了解。
作者: 仙人掌    时间: 2013-4-15 12:09

不容易啊,还得拉扯两个娃儿。佩服佩服!
作者: caihong    时间: 2013-4-15 12:18

不容易啊,还得拉扯两个娃儿。佩服佩服!
仙人掌 发表于 2013-4-15 12:09



   得需要极大地毅力,而且也要做出极大地牺牲
作者: wendy~    时间: 2013-10-24 16:15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