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分享]怎样用MBA为职业发展增值? [打印本页]

作者: wall_streets    时间: 2007-7-29 10:28     标题: [分享]怎样用MBA为职业发展增值?

 踏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校园,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是那融合廊、水池等苏州园林特色与现代建筑材料于一体,建造而成的美丽空间。三两群学生步出教室,有的赶赴下一堂课,有的转往图书馆找资料。他们暂别三五年的工作岗位,重拾书本,挑战人生的下一个新目标--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让自己有机会做到管理者的位置,自我实现,获得更高薪酬。能很快成为职业经理人,这是他们的梦想。

    目前,中国共有64所高校开展了MBA(工商管理硕士)教学,有2.8万位准MBA,逾10万个MBA报考生。另外,无数在职业生涯遇到瓶颈,想要突破的职业经理人,也都有这样共同的梦想--希望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

    中国工商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正呈现多样化趋势,有中外合作兴办的教学机构,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哈佛高层经理研修项目";也有独立的院校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还有依托大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举办的研修班等三大类。

    工商管理学院是培养未来商界领袖的摇篮。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薛镭表示,管理学院挑选学生除了看重他是否有较高的智力与学习能力外,其他如广泛的兴趣、国际化眼光、团队精神,以及领导能力也很重要。

    在就读MBA的学员中,以曾在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过的"白领"居多,他们有较高的英语水准,能负担高达8至12万元人民币的学费。

    王李亚洲资源公司总裁及创办人王承伦在他新出版的"Know the Rule, Play the Rule"书中提到,越来越多跨国外资企业在中国雇佣专业经理人时,并不如它们在本国市场上那么强调具备MBA学位。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没有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可以遵循,学校的课程无法深入教导学生如何与客户谈判、打交道、管理生产现场、策划产品、建设分销渠道、销售产品、服务客户。因此,外资企业在中国更看重的是应聘方的实际操作成功经验,而非MBA学位。

    为弥补理论与实践经验可能的脱节,清华、中欧与复旦等管理学院常常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者政府官员来给学生授课,每年有100场以上高水平的演讲、论坛和研讨会,培养学生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让课程内容和市场脉动紧密联系。

    一位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说:近几年国内报考MBA的学生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很擅长考试,分数很高;但由于工作时间短,没有累积到一定的实务管理经验。即使教室中的课桌都是圆形排列,导师站在中间不时走来走去,尝试激发学生的共鸣回响,但在工商管理案例研讨课程中,他们就是无法深入参与。

    应用软技巧自我增值 王承伦表示,当然也有许多没有MBA学位的职业经理人在国际性的大公司表现优秀,做得有声有色。因为他们懂得应用软技巧(Soft Skills)掌握他们的机会,自我增值。这些软技巧是除了学位、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以外,企业招聘职业经理人时,也相当重视的条件,譬如:创造性思考、快速学习能力、独立主动工作、良好有效的沟通、国际商业的角度视野、开放的心态、团队精神、高度的道德与自我要求标准,以及良好的个人价值观。

    这些表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暂别工作岗位,重回校园学习,因为他们象海绵一样,随时随地在吸收学习新知识。

    最近一项MBA薪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MBA人才平均年薪在88,655元人民币。而在取得MBA学位前,平均年薪只有37,227元人民币。MBA毕业生招聘会也不时出现年薪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招聘火爆场面。有多年管理经验的MBA年薪可增加到一倍或更高。

    在接受WetFeet.com访问时,有五年工作经验的Nancy Kipplinger表示,她有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历史系与史丹福大学MBA学位,目前在一家有400名员工的消费电子公司担任市场部经理,年薪与红利有九万美元。但她早八点晚七点,一周要工作60个小时,午餐也在工作中匆匆用过。在一般人眼中的高回报的背后,相对的还有高投入的辛劳汗水。

    一位人力资源主管表示,中国大部分MBA毕业生的弱点是所学的太过理论。他们焦急地想要证明自己是最好的,想要快速回收在学位上的投资,但他们却不能够放下身段,卸下MBA光环,先从事基础工作,来证明自己。

    当一个人考虑是否重回校园学习,必须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个人职业以及家庭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阶段是否值得投资两年时间,花费十几万人民币去取得。如果你将来想从事的是咨询企业和金融投资企业工作,拥有MBA学位已经是一项基本条件。

    MBA学位,有它是一件好事,没有它也能成大事。它是一块敲门砖,有助于打开机会之门,但它不是一帖护身符,永保飞黄腾达。毕竟,企业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经验与态度能证明他在将来岗位上有杰出表现,不是他在学校里拿到的学位。


作者: wall_streets    时间: 2007-7-29 10:39

MBA是敲门砖,还是护身符?

    在1989年底的某一天,一位在香港上班的某跨国公司远东区市场部经理被上司叫进办公室,问他愿不愿意到方兴未艾的中国大陆去负责中国区业务。这位年轻人答应了,于是上司对他说:"接下来你要做两件事:一是到美国总部了解全球及中国区战略,二是去读一个MBA(工商管理硕士),这对你的发展有好处。"

    1990年,这位年轻人回到美国总部就职,并去拜见了公司附近著名的Santa Clara大学商学院的教务长,提出了入学要求。教务长对他说:"我们非常欢迎象你这样的高级主管入学,不过,我们还要看你的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成绩。"这位年轻人只得重新捧起久违了的教材,温习诸如圆锥体体积之类的高中数学。在考过GMAT后,该年轻人终于如愿以偿就读于Santa Clara大学商学院,并在1年半后以优异成绩取得MBA学位。他旋即被派至惠普中国公司担任总裁。在其管理的6年里,公司业务增长了10倍。后来,他转战到德州仪器,担任亚太区总裁。这个人便是程天纵。

    每当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程天纵都会自然地透露这段小插曲。的确,MBA在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对经理人的培养作用已得到企业和经理人的广泛认可。类似惠普或德州仪器等公司里,都有许多象程天纵这样的MBA毕业生的传奇故事发生。

    随着中国工商业的发展,近几年MBA热潮开始在中国兴起。在2001年1月进行的MBA全国联考中,竟然有5万多人角逐56所商学院的入学资格。国际MBA院校也开始纷纷涌入中国。与此同时,在各大公司的招聘广告中,"MBA优先"的广告比比皆是。在这一热潮的背后,用人单位到底怎么评价中国市面上的MBA呢?本刊记者采访了数位中国企业和人力资源专家。

    MBA文凭:是"敲门砖",非"护身符" 招聘广告中比比皆是的'MBA优先'完全是一种表象,"猎头公司中国易聘网副总裁高晓兰说,"现在大家都知道MBA是管理方面的训练,所以很多企业在招聘管理岗位时都会很自然地加上一句'MBA优先'。但企业在真正招聘时,看重的是应聘者在面试中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

    高晓兰做过很多中、高级经理推荐项目。MBA仅仅是从简历中挑选候选人时的一个参考。一旦进入面试阶段,面试者就很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的考核。MBA教育中所带来的管理能力的变化在一轮轮的面试过程中会有最真实自然的流露,而不必再时时把MBA文凭挂在嘴边。跨国公司巴斯夫(BASF)中国培训与咨询部经理衡云也持同样观点:"巴斯夫的招聘广告从来没有'MBA优先'这种词。我们强调的是管理经验和能力。"

    对MBA毕业生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进入公司之后。诺基亚(Nokia)中国公司副总裁刘持金说:"从企业来讲,任用和培养一名经理人时,并没有考虑此人是否一定是MBA。"他认为,大部分企业只是在某些岗位上,更倾向于雇佣有MBA背景的人,但这不是必须。以诺基亚为例,在中国的5千多名员工中,有MBA背景的不过30多人。

    平安保险公司是中国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在90年代初中国MBA刚出炉时,它就聘用了厦门大学等院校的MBA。平安保险的人力发展室主任谢进表示,平安实行的是"赛马"机制,所有新进员工都是从普通员工做起,MBA也不例外。"虽然起点与其他员工相同,如果是真正有实力的MBA,能在工作中显示出能力,会提升得非常快,"谢进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陈达希在1999年进入平安保险时,是董事长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员工,现在已是集团投资管理中心的助理总经理,是平安2万多名员工中为数不多的300名高级管理人员之一。反之,在平安的MBA中,也有的表现平平,甚至被公司辞退。

    衡云认为,企业没有为MBA的职业发展开辟特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每个企业对重要经理岗位的任命都很谨慎。你要想获得重用,必须要花上一段时间证明你自己的能力。衡云举例说,如果一个MBA毕业生在入学前有3到5年的工作经验,曾经但任过销售主任或经理职位,毕业后他最有可能得到的位置仍是一个销售经理,而且管辖范围不会太大。一旦这位MBA证明了他的能力之后,就会升得很快。

    事实上,就在管理方面的发展而言,MBA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颇具优势。首先,MBA不同于一般的研究生教育,它不是一种学术性的研习,而是一种职业化的训练,贯穿整个MBA教育的是商业理念,这是在现代商业社会成功的基石。身为哈佛商学院MBA的刘持金觉得获益匪浅:"我觉得一个好的MBA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一个商业问题或管理问题的思路,以我的亲身经历,在遇到上述问题时,我总会回忆起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作者: wall_streets    时间: 2007-7-29 10:40

其次,根据衡云的观察,总体来看,MBA的商业表达和沟通技巧明显要比其他专业毕业生胜出一筹。MBA教育中经常有分成不同小组的案例分析、小组项目、商业演讲等。这些训练让未来的经理人显得更专业。用一位跨国公司经理的话来说:"我觉得自己和中欧的MBA毕业生说的是同样的语言(Common Business Language)。"

    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MBA学习,可以迅速建立起商业网络。商学院的校友会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这将使MBA毕业生如虎添翼。

    为了培养商业领袖,跟传统的教育相比,MBA教育无疑有很多改进。但是,"虽然,MBA的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和EQ(Emotion Quotient,情商)都很高,但还有一点是MBA教育中很难培养的,"谢进指出,"那就是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中转换阻碍为机会的抗争能力)。" AQ是平安保险录用员工的重要条件。谢进解释说,商业环境中不如意的情况经常发生,如市场不景气或暂时无提升机会等。优秀的经理人极具忍耐力,会逆流而上,而不是会找一些借口做逃兵。有些MBA比较浮躁,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萌生退意。这是非常危险的。MBA文凭刚毕业时最有价值。如果一个MBA在第一次职业选择时失败,没有得到提升而是横向"跳槽",他实际上已经贬值了。

    MBA毕业生:鱼龙混杂,火炼出真金 中国于1990年10月开始MBA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授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9所大学"作为试点培养MBA"学校。到1999年,全国可授予MBA学位的高校才发展到56所,加上一些合资的MBA教育项目,也不过70来所。如此推算,直到今天,中国培养的MBA学位的毕业生也不过约3000人。这与12亿人口、1.5万个国有企业、上百万个工商企业相比实在是凤毛麟角。

    但是,高晓兰说,市面上MBA很多,假冒伪劣的也不少,几乎每个应聘管理岗位的都能掏出一个MBA文凭。高晓兰解释说,这些国家一些不是很有名气的学校为了牟利,办一些专门针对亚洲地区的MBA班,只需一年或8个月。证书也不是正规的发行全球,只适用于亚洲地区。只要向中介机构缴足5万元,他们就可以把学生办理到海外这些MBA班。现在国内企业已经对这类MBA作出了警惕的反应。谢进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最近一两年,忽然冒出了很多国际MBA,主要来自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在筛选应聘者的简历时,如果我们看到应聘者原先是大专学历,后来在这些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商学院获得MBA,一般不会给面试机会。"

    国际MBA的另一类是货真价实地来自海外名校。由于此类MBA一般不是直接回中国找工作,而是在海外工作多年,然后被派遣到中国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所以他们的职位较为稳定,在人才市场的交易中并不活跃。

    在主流管理人才市场中,还是国内名牌院校毕业的MBA最活跃,也最受用人单位青睐。平安保险招了两届共4位中欧的MBA,由于这些学生的优异表现,平安保险在2001年计划在中欧招聘30位MBA,并请出中欧的校友以及平安的外籍高级管理人员等一起到中欧现身说法,进行游说。

    据高晓兰介绍,复旦、北大、交大、清华的MBA也正逐渐开始显山露水,赢得商界的青睐。据《亚洲企业》杂志(Asia Inc.)2000年8月公布的亚太地区工商学院排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均跻身前25名。

    不过,由于MBA教育在中国的历史实在太短,这些国内名校也只是暂时领先。现在中国的MBA教育正在逐渐放开,美国的Boston大学、欧洲的Strathclyde和ENPC都纷纷进入中国,他们都是国际上颇具竞争力的商学院,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国际名校抢滩中国,更有一番龙争虎斗。

    群雄纷争,未来哪些MBA会胜出呢?综合各位用人企业招聘者的意见,无论哪一路MBA,要想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他都必须具备4个特质,那就是:策略性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创业精神和团队带领能力。

    MBA教育:国际化任重道远 中国易聘网总裁姚方常年奔波于中、美两地,为中高级管理人才牵线搭桥,对两地的MBA教育情况非常熟悉。他认为,就国内的MBA教育总体情况而言,与国际商学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师资力量。国内大学普遍经费不足,不能从国外一流的大学中聘请终身教授来校任教。目前国内很多的MBA教师还不能胜任MBA的教学工作。 MBA教师不仅理论知识要过硬,而且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在国外,很多教师都兼任公司的"咨询顾问",对公司的运作情况十分了解,国内的老师这方面就差得多。


作者: wall_streets    时间: 2007-7-29 10:41

其次,根据衡云的观察,总体来看,MBA的商业表达和沟通技巧明显要比其他专业毕业生胜出一筹。MBA教育中经常有分成不同小组的案例分析、小组项目、商业演讲等。这些训练让未来的经理人显得更专业。用一位跨国公司经理的话来说:"我觉得自己和中欧的MBA毕业生说的是同样的语言(Common Business Language)。"

    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MBA学习,可以迅速建立起商业网络。商学院的校友会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这将使MBA毕业生如虎添翼。

    为了培养商业领袖,跟传统的教育相比,MBA教育无疑有很多改进。但是,"虽然,MBA的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和EQ(Emotion Quotient,情商)都很高,但还有一点是MBA教育中很难培养的,"谢进指出,"那就是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中转换阻碍为机会的抗争能力)。" AQ是平安保险录用员工的重要条件。谢进解释说,商业环境中不如意的情况经常发生,如市场不景气或暂时无提升机会等。优秀的经理人极具忍耐力,会逆流而上,而不是会找一些借口做逃兵。有些MBA比较浮躁,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萌生退意。这是非常危险的。MBA文凭刚毕业时最有价值。如果一个MBA在第一次职业选择时失败,没有得到提升而是横向"跳槽",他实际上已经贬值了。

    MBA毕业生:鱼龙混杂,火炼出真金 中国于1990年10月开始MBA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授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9所大学"作为试点培养MBA"学校。到1999年,全国可授予MBA学位的高校才发展到56所,加上一些合资的MBA教育项目,也不过70来所。如此推算,直到今天,中国培养的MBA学位的毕业生也不过约3000人。这与12亿人口、1.5万个国有企业、上百万个工商企业相比实在是凤毛麟角。

    但是,高晓兰说,市面上MBA很多,假冒伪劣的也不少,几乎每个应聘管理岗位的都能掏出一个MBA文凭。高晓兰解释说,这些国家一些不是很有名气的学校为了牟利,办一些专门针对亚洲地区的MBA班,只需一年或8个月。证书也不是正规的发行全球,只适用于亚洲地区。只要向中介机构缴足5万元,他们就可以把学生办理到海外这些MBA班。现在国内企业已经对这类MBA作出了警惕的反应。谢进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最近一两年,忽然冒出了很多国际MBA,主要来自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在筛选应聘者的简历时,如果我们看到应聘者原先是大专学历,后来在这些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商学院获得MBA,一般不会给面试机会。"

    国际MBA的另一类是货真价实地来自海外名校。由于此类MBA一般不是直接回中国找工作,而是在海外工作多年,然后被派遣到中国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所以他们的职位较为稳定,在人才市场的交易中并不活跃。

    在主流管理人才市场中,还是国内名牌院校毕业的MBA最活跃,也最受用人单位青睐。平安保险招了两届共4位中欧的MBA,由于这些学生的优异表现,平安保险在2001年计划在中欧招聘30位MBA,并请出中欧的校友以及平安的外籍高级管理人员等一起到中欧现身说法,进行游说。

    据高晓兰介绍,复旦、北大、交大、清华的MBA也正逐渐开始显山露水,赢得商界的青睐。据《亚洲企业》杂志(Asia Inc.)2000年8月公布的亚太地区工商学院排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均跻身前25名。

    不过,由于MBA教育在中国的历史实在太短,这些国内名校也只是暂时领先。现在中国的MBA教育正在逐渐放开,美国的Boston大学、欧洲的Strathclyde和ENPC都纷纷进入中国,他们都是国际上颇具竞争力的商学院,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国际名校抢滩中国,更有一番龙争虎斗。

    群雄纷争,未来哪些MBA会胜出呢?综合各位用人企业招聘者的意见,无论哪一路MBA,要想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他都必须具备4个特质,那就是:策略性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创业精神和团队带领能力。

    MBA教育:国际化任重道远 中国易聘网总裁姚方常年奔波于中、美两地,为中高级管理人才牵线搭桥,对两地的MBA教育情况非常熟悉。他认为,就国内的MBA教育总体情况而言,与国际商学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师资力量。国内大学普遍经费不足,不能从国外一流的大学中聘请终身教授来校任教。目前国内很多的MBA教师还不能胜任MBA的教学工作。 MBA教师不仅理论知识要过硬,而且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在国外,很多教师都兼任公司的"咨询顾问",对公司的运作情况十分了解,国内的老师这方面就差得多。


作者: wall_streets    时间: 2007-7-29 10:41

MBA助我成为职业经理人 金秋9月,26岁的刘瑞明成为众多向往MBA教育的有志青年当中的幸运儿之一,充满期望地踏进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大门。

    为什么要读MBA?刘瑞明发自心底地微笑着说:"这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梦想--希望到知名的工商管理学院接受陶冶,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在北大今年所招收的MBA学生中,象他这样情况的比比皆是--他们怀抱一个梦想,开始接受人生新的挑战。

    虽然先前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刘瑞明更倾心于管理工作。他认为如果不读MBA,自己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做到管理者的位置,也有可能缓慢地一步步才能走到管理的岗位上。而MBA毕业后,却能很快成为职业经理人。

    分析起来,读MBA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象刘瑞明这样,原来从事别的专业,希望通过MBA的学习,拓展视野,补充管理实战经验,转行跨入经理人的行列;而另一类是先前就在管理岗位上碰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希望通过上MBA,弥补管理知识的不足,提高管理水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1级,也是第一届MBA毕业生王兴贵,就属于第二类中的先行者。在读MBA之前,他已在现在的单位担任财务总监。当时,MBA在国内远没有现在这样火爆,因为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他已经深刻认识到,管理工作是否做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是前途和命运,所以MBA在国外企业中才会那么吃香。加上他所在的公司基本上是要求按照外资企业的模式来管理,自己在从事管理工作时,常常感到比较迷茫,急需充电。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在读生李青洪则是第二类中的后继者。在入学前,她在深圳与人合办了一家公司。公司先是从事国内贸易业务,没有面临多少管理方面的窘迫,但后来转向做实业,部门一多起来,她才发现自己在系统管理上缺陷很多。她意识到,要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于是,她毅然放下8个月大的儿子,去工商管理学院进一步深造。

    全面素质的提升 不管来自什么样的背景,人们无疑都对MBA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通过MBA教育我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呢?李青洪兴奋地回答说:"MBA教育完全符合我原先的预期,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从专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全面培养未来的职业经理人。"

    首先最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李青洪介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习一直都处在激烈的竞争中,奖学金、实习、咨询项目、国际交流项目,每一件都是竞争。这种竞争只给游戏规则,其余全靠自己发挥,当然提供了各种提高能力的机会。

    具体来说,培养了竞争意识和高压力下的承受能力,提高了领导才能,比如全局看问题,应付突发事件,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在中欧就读的这段时间里,李青洪也深切地感受到,不仅学习到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而且和国内的实际相结合,可操作性很强,能把很多管理想法变成现实。

    她介绍道,在18个月的学时里,有6个月在企业里实习,做咨询项目。学校会组织很多活动,让学生和社会接触,了解国内企业的情况,比如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演讲,介绍最新的管理经验。

    此外,身处在一群高素质的人当中,大家的水平很自然地会一起水涨船高。激烈的竞争促使每个人拼命努力,加上MBA学生大多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家能够相互交流、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

    李青洪说,虽然自己是一个自我期许比较高的人,但以前对努力的目标很模糊,也不知道怎么去实现目标,现在一切都清楚许多。她的同班同学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的在入校时并没有很强烈的野心,但临近毕业时,眼界都开阔,自信心增长,可以说,MBA教育给予了人全面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改变他。

    助长事业发展的基石 MBA学到的东西能否学以致用?读完MBA后又能为事业带来什么增值?事实是最好的答案。

    现在担任华辉国际运输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兴贵觉得,如果不读MBA,凭着自己的努力,自己也有可能晋升到现在的职位,但肯定不会将公司管理得这么顺手。


作者: wall_streets    时间: 2007-7-29 10:45

MBA助我成为职业经理人 金秋9月,26岁的刘瑞明成为众多向往MBA教育的有志青年当中的幸运儿之一,充满期望地踏进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大门。

    为什么要读MBA?刘瑞明发自心底地微笑着说:"这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梦想--希望到知名的工商管理学院接受陶冶,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在北大今年所招收的MBA学生中,象他这样情况的比比皆是--他们怀抱一个梦想,开始接受人生新的挑战。

    虽然先前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刘瑞明更倾心于管理工作。他认为如果不读MBA,自己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做到管理者的位置,也有可能缓慢地一步步才能走到管理的岗位上。而MBA毕业后,却能很快成为职业经理人。

    分析起来,读MBA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象刘瑞明这样,原来从事别的专业,希望通过MBA的学习,拓展视野,补充管理实战经验,转行跨入经理人的行列;而另一类是先前就在管理岗位上碰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希望通过上MBA,弥补管理知识的不足,提高管理水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1级,也是第一届MBA毕业生王兴贵,就属于第二类中的先行者。在读MBA之前,他已在现在的单位担任财务总监。当时,MBA在国内远没有现在这样火爆,因为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他已经深刻认识到,管理工作是否做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是前途和命运,所以MBA在国外企业中才会那么吃香。加上他所在的公司基本上是要求按照外资企业的模式来管理,自己在从事管理工作时,常常感到比较迷茫,急需充电。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在读生李青洪则是第二类中的后继者。在入学前,她在深圳与人合办了一家公司。公司先是从事国内贸易业务,没有面临多少管理方面的窘迫,但后来转向做实业,部门一多起来,她才发现自己在系统管理上缺陷很多。她意识到,要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于是,她毅然放下8个月大的儿子,去工商管理学院进一步深造。

    全面素质的提升 不管来自什么样的背景,人们无疑都对MBA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通过MBA教育我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呢?李青洪兴奋地回答说:"MBA教育完全符合我原先的预期,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从专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全面培养未来的职业经理人。"

    首先最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李青洪介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习一直都处在激烈的竞争中,奖学金、实习、咨询项目、国际交流项目,每一件都是竞争。这种竞争只给游戏规则,其余全靠自己发挥,当然提供了各种提高能力的机会。

    具体来说,培养了竞争意识和高压力下的承受能力,提高了领导才能,比如全局看问题,应付突发事件,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在中欧就读的这段时间里,李青洪也深切地感受到,不仅学习到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而且和国内的实际相结合,可操作性很强,能把很多管理想法变成现实。

    她介绍道,在18个月的学时里,有6个月在企业里实习,做咨询项目。学校会组织很多活动,让学生和社会接触,了解国内企业的情况,比如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演讲,介绍最新的管理经验。

    此外,身处在一群高素质的人当中,大家的水平很自然地会一起水涨船高。激烈的竞争促使每个人拼命努力,加上MBA学生大多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家能够相互交流、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

    李青洪说,虽然自己是一个自我期许比较高的人,但以前对努力的目标很模糊,也不知道怎么去实现目标,现在一切都清楚许多。她的同班同学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的在入校时并没有很强烈的野心,但临近毕业时,眼界都开阔,自信心增长,可以说,MBA教育给予了人全面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改变他。

    助长事业发展的基石 MBA学到的东西能否学以致用?读完MBA后又能为事业带来什么增值?事实是最好的答案。

    现在担任华辉国际运输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兴贵觉得,如果不读MBA,凭着自己的努力,自己也有可能晋升到现在的职位,但肯定不会将公司管理得这么顺手。


作者: aprilhuang    时间: 2007-8-3 07:12

many thanks @@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