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北大光华是如何闪亮的

摘自正略钧策董事长赵民博客:http://blog.sina.com.cn/u/4760d1e0010009do

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中国的商学院谁是最好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无论你是查网上的资料,还是去问问MBA的毕业生,或者是大量雇佣MBA毕业生的公司老总,一定会有很多人会告诉你,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应该是中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

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在15年前,1992年的时候,北京大学甚至还没有管理学院;10年以前,1997年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还是一个名声不大的二流商学院。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主要是因为北京大学的管理学基础在计划经济时代非常薄弱。在1992年以前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时代过渡的年代里,大学里的管理学著名教授,基本上都在人民大学,因为这个著名的“红色大学”是专门培养计划经济年代的管理学大学生,而且主要是面向宏观计划管理的,毕业去向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计划经济委员会(即现在的发改委),在中国老百姓中号称“第二党校”,也被北京的大学生们自己称为“北京N大染缸之一”。那时,北京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是不错的,但是管理学是很差的,基本是个空白的。

不过,没有关系,事情很快有了根本的变化。

变化的源头是三个。

第一是北京大学成立了管理系,经济系的一个名叫厉以宁的教授离开经济系(后来叫经济学院)来到了管理系(后来的管理学院),或者用一个时髦的词汇,叫:来创办管理学院了。于是,北京大学起码有了这样一个专门研究微观管理即企业管理的商学院。

第二是北京大学在三个意气风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易纲、林毅夫、张维迎的倡议下,创办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不过呢,不久张维迎就转投厉以宁教授的橄榄枝下,成为了“一人之下、百人之上”的常务副院长。在那个年代,中国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这个层次的人,没有几个是有留学经历和背景的。这样,北京大学的商学院,就在领导班子上,开始有了领先的征兆。

第三是北京大学管理学院“捡”到了一笔天上掉下来的钱,最终“两个字换了一幢大楼”。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原来,台湾的一个名叫光华基金会的组织,计划向大陆的一家大学的商学院捐款1000万美元。这个光华,原来的意思是“光复中华”,大家一听就明白,是具有国民党统治特色的一个名字,就跟我们大陆1950-1953年期间出生的很多人的名字叫“抗美、卫国、保国、援朝、建华”等一样。不过,在两岸和解之后,基金会的名字叫什么,其实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捐的钱很多,折合人民币有8300万哪。不过,这样的好事,一开始并没有落在北京大学管理学院头上,光华基金会开始找的是清华大学。在台湾,有清华大学而没有北京大学,而且,台湾的清华大学是第一流的好大学。但捐款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学院的名字要改叫“清华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当时的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那是全国最牛的:因为按照中国老百姓的说法,当时清华大学的校长慧眼识珠,投资潜力股,在朱镕基同志(这个“基”是错别字,应该是那个有金字旁的基,但是我太笨,在电脑里找了半天找不到,只能自我安慰:就算学鲁迅,聊算“通假”吧)还没有当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就延请镕基同志来兼院长,哪里知道,这个投资,最后投出了一道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亮丽风景:国务院总理兼院长。你说说,比官大,一校之长总比一院之长大吧?但是校长最大,能有总理大吗?所以说,多少年以后,只要清华管理学院的校友们一说起这个,那个自豪劲,那个“牛”劲,就甭提啦。不过,人家摊上这样一个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好校长,别人眼馋也没有办法。可是呢,福兮祸所倚,也许呢,就是因为这种条件,也就有得有失,最后清华大学的管理学院反正没有戴上“光华”两个字。于是呢,清华大学的管理学院到今天为止,依然还是叫“清华大学管理学院”,而不是和美国的第一流的商学院那样,都在前面有个“冠名”,例如,MIT的商学院叫“斯隆管理学院”。在这种情况下,光华基金会就找到北京大学管理学院了,这个时候,作为经济学家的厉院长的“经济性”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学院名字前加两个字“光华”,换回1000万美元,这样的好事,怎么不干呢?

于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外形非常像美国常青藤学院百年老楼的教学大楼,紧追光华管理学院的“院董会”的成立之后,迅速建造完工。这个教学楼的建立,标志着北京大学的商学院在硬件物理条件上的全国领先:当时每个副教授以上骨干教学力量,一人一间单独的办公室,还给你配备了电脑、书架、台灯等一系列书房设备。这在当时还是很吸引人的啊。

事情发展到这里,就像刘备“桃园三结义”之后又“三顾茅庐”,完成了刘备百年帝业的基础工作一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有了一个当时相对有优势的好领导班子之后又有了一幢好教学大楼,下面的第二个华彩乐章,才有可能开始。

天色不早了,咱们明天接着说。


                                  赵民
                          2007-5-25  01:08AM
中国大陆商学院大约15年的发展史和每个商学院的沉浮史,本身就是很好的战略案例
收藏 分享

摘自正略钧策董事长赵民博客:http://blog.sina.com.cn/u/4760d1e0010009du

北大光华接下来,采取了进一步的“世纪攻势”:在上个世纪末,开展了一场在全国大学和商学院同行中引起高度关注的“新洋务运动”:面向全球,分别以五十万人民币年薪和三十万年薪,公开招聘教授和副教授。同时还推出了与之呼应的公开招标高薪教材等一系列措施。

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进行过全球公开招聘的,但中国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在一个国有单位里,对大面积的职位推行全球性公开招聘,北大光华在全国都是先锋,比中央企业至少早了五年。这个时候,北大光华敢于“吃螃蟹”的风格,已经开始“小荷才露尖尖角”。

我们作为外部人员,无从知道这样一个在今天回过头去看,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腾飞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在做出的时候是“蒙对”了的呢,还是有很大的自觉性和理性成分。不过,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这个决定本身,已经让我们看到,北大光华的领导是有战略眼光的。

招聘消息在网上迅速传播,像明珠一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教授和副教授耳闻目睹,出于对北京大学的品牌的良好印象和对中国MBA教育未来的看好,蜂拥而来、纷至沓来。不过呢,这个时候,也有人是被北大光华有针对性地“三顾茅庐”请来的。一个最典型的成功例子是项兵教授的到来和北大光华最赢利的产品之一:EMBA项目的成功闪亮。这是北大光华敢于“吃螃蟹”的风格的另外一次展露。项兵教授现在已经在长江商学院的院长位置上坐了很多年了,但是,那个时候,还是在上海的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一个核心教授,在中国的商学院界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基本还是一个“擅长讲课的商学院好教授”的资历和形象,其作为“擅长赚钱的商学院好领导”的能力和水平,还处在“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阶段,尚未被世人所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挖角”,虽然中欧少了一个核心教授,但中国从此多了一个“明星院长”,多了一个“教授明星”。

项兵教授是一个典型的“教授中的商人,商人中的教授”,说话语速非常快,是典型的“时间就是金钱”的最好代表。他有个非常容易让人记住的特点,就是喜欢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武功功夫来打比方,开口“出招”,闭口“废了你”,让你觉得你如同在听一个中国武术大师在传道,但我很怀疑文质彬彬的他本人是不是真的会武功。但他的话,不管是高调布道的跨国公司中国大区高管,还是叱咤风云的中国本土企业家,都听得或者哈哈大笑心领神会,或者云里雾里不敢追问、或者目瞪口呆如见神仙,结果自然是自叹不如,最终心甘情愿地全额预缴预付学费18万人民币,争先恐后到北大光华拿那个被预测未来将会不断涨价升值的EMBA毕业本本。在项兵教授领衔主演EMBA项目之前,北大光华得到教育部认可的、可以拿学历和学位两个证书的MBA的收费,一般也就是一个MBA学位(两年)5万左右,所以,当时推出这样一个如此昂贵的教育产品,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是很冒险的,也是要有很大的胆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刚刚推出时的这个如此昂贵的EMBA产品,不仅在当时整个中国大陆的商学院中,除了中欧之外没有第二家(当时清华大学、人民大学都还没有这样的EMBA项目)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是没有经过教育部批准的学位证书可以发的。换句话说,就好像你买了一套房子,但是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办法的质量验收合格证,是不保证质量的。再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18万买张不能在全国通行的通行证”,是瘸了一条腿的文凭。但是,你听听北大光华的教授们是如何做宣传的:你18万能请来100个公司老总和你一起吃一顿饭吗?你能保证只花1800元(=180000/100)人民币就可以请一个中国大公司的老总来和你一起吃一顿饭吗?你能花1800元让一个著名大公司的老总,叫你一声“老同学”吗?这一切,只有你在把18万交给了北大光华以后,才行!

如果我们不从读书的角度来看商学院,换个商业买卖的角度来看商学院向企业家授予EMBA文凭的商业模式,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实在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太好的生意模式:一旦商学院录取你,你还没有来上一天学,享受一天的服务,就需要把全部的18个月的学费,全部一次性预交结清,不能有一分钱的拖欠,否则,不让你上课。整个商学院,在EMBA项目上,除了经过特批免费的(美其名曰“全额奖学金”)没有一分钱的应收未收款。这是一个何等高明的商业模式啊。

项兵教授自称是一个很少写论文的商学院教授,但是,一批和他一样的从海外归来的教授们已经用自己的出色业绩,帮助北大光华在这样的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规划”下,写就了一篇“中国商学院市场的发展战略”的“战略执行”论文,并获得了大量录用MBA的公司、媒体、商学院同行和报考考生共同颁发的优秀评价:

第一、    北大光华的年收入,从两三千万人民币,迅速上升到一个亿人民币左右,在当时所有的中国商学院中名列前茅。

第二、    到了2001年左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部正式在编的从海外留学回国的教授,一度是其他中国大陆所有的有MBA学位授予资格的商学院的所有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教授的总和还要多。(当然,后来这个相对优势随着其他商学院的恍然大悟、奋起直“抢”而逐渐消失。)

第三、    最终,北大光华的MBA招生,以北大光华为填报第一志愿的、通过全国MBA联考录取成绩线的考生和北大光华计划招收的学生名额之间的比例之高,和清华大学一起,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所大学的商学院。北京的其他大学商学院包括人民大学商学院在内,为了满额录取,不得不在北大光华和清华经管录取完毕之后,在他们两所商学院录取剩下的考生中,进行调剂。

经过1997-2001年五年的努力,到2002年,从营业收入、到核心教授团队的国际化程度(海归教授总数)、到教育消费者(报考学生)群体的认可,此时的北大光华,已经毫无疑问地被社会认同为中国第一流的商学院之一。

北大光华的这个战略,投入使用大约五年时间,就使北大光华如愿以偿,成为中国第一流的商学院,追上和超过了人民大学,和一个以共和国总理为院长的清华大学齐肩并进,引领中国商学院的时代潮流。

这是中国当代商学院对于“正确的战略,重大的决策”的最好注解。

但是,北大光华最近15年来的成功,除了昨天讲的做对的第一点和今天讲的做对的第二点,还有做对的第三点。

咱们明天接着说。


                                  赵民
                          2007-5-26  01:38AM
正确的战略,重大的决策,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TOP

摘自正略钧策董事长赵民博客:http://blog.sina.com.cn/u/4760d1e0010009g6


北大光华的金字招牌的闪亮,无疑还和第一任院长厉以宁教授主持起草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证券法》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股市现在正是如火如荼,中国老百姓中现在不知道“股票”和“股市”这两个字的,可能非常非常少了。承接这样的一部和社会上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的起草工作,厉以宁教授个人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这对于提高他担任院长的北大光华的知名度,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所有媒体上关于他起草的《证券法》的报道,最终无形中,都成了北大光华的无声的广告。

特别需要一说的是,当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厉以宁教授起草《证券法》,不是委托给北京大学这个单位,也不是委托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这个单位,而是委托给厉以宁教授这个个人。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法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在全世界的立法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这给了中国普通老百姓一个非常正面的联想:连全国人大都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来起草这么重要的一个法律,那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一定很牛。这个立法工作,把厉以宁教授从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推向了社会,变成了一个公众人物,并从那时开始,一直“公众”了下来。

一个大学或者高等院校的校长或院长,如果是一个学术领域的权威或泰斗,那并不奇怪,也不少见;但是,一个校长或院长成为了“社会名流”或“公共知识分子”,或可以被人称为“公众人物”,却是非常少见的,因此也就非常难得。你去随便找一个媒体记者问问,问他(她)知道不知道人民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过去和现在的历任院长是谁?我相信,问十个,九个不知道。我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是上面这些中国著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大客户”,每年都要从这些学校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招聘很多MBA毕业生,但是,我们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只要本人不是这些学校毕业的,基本上都说不出来这些院长的名字,所以,更不用说一般公司的白领和普通老百姓了。不过呢,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这些院长和他们本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关系,他们不知道也很正常,但是,一个主持起草了《证券法》的厉以宁教授,很少有白领,尤其是炒股的股民不知道的。

于是,随着她的院长厉以宁教授的主持起草《证券法》,北大光华不断闪亮。

不过,在厉教授本人,按照我的观察,他个人最得意的,可能并不是他的院长经历和起草《证券法》这段经历,而是他作的诗词。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厉以宁教授谙熟中国古诗词,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平时讲课的时候,对中国历史古籍中的典故非常稔熟,经常信手引来,借古说今,借文章说管理,借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说管理,成为北大光华课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厉教授出过一本非常精致的自己创作的诗词的书,书名我记不清了,大概是叫《厉以宁诗词》吧。当很多人和他会面临走的时候收到的礼物不是一本管理书,而是一本自己的诗词作品的时候,莫不惊讶之余,皆为叹服: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管理等非文史类大学教授中,在大学的院长中,还有多少人懂得平平仄仄呢?尊敬佩服之意当然也就从心底油然而生。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了,我想讲的北大光华做对的第三件事情,就是有这样的“名人院长”和“明星院长”。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院长有本事从默默无闻、有专业知名度,最终成为大名鼎鼎。

现在,北大光华的第二任院长张维迎教授,同样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名人,他唱的陕北民歌,那可是“光华一绝”,不仅让北大光华的金字招牌闪闪发光,还让它震震有声。

咱们明天接着谈。

                                  赵民
                          2007-5-27  11:23PM
中国老百姓有句老话:校长决定学校,院长决定学院

TOP

摘自正略钧策董事长赵民博客:http://blog.sina.com.cn/u/4760d1e0010009gl


张维迎教授对北大光华的贡献,按照我的观察,有一条一定是可以列为“中国首创,华夏第一”的“名言”:MBA要从一把手开始抓起。

当年,小平同志目光如炬,看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所以,在一次视察活动中,摸着一个小男孩娃娃的头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大意如此)。据说,这个娃娃现在已经长大成才,最后却去了美国公司微软的中国研究院,他的发明创造专利也就成了美国公司的专利了。后来,张维迎教授目光长远,看到了MBA教育对中国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作用,看到了中国的社会正在前所未有地进入“商业大革命”时代,同样也正在迎接“MBA大流行时代”。所以,他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销他的这个观点:MBA要从一把手开始抓起(大意如此),要从行业领先大公司的一把手开始抓起。只有让企业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自己了解和学习了MBA,他(她)才会认识到MBA的巨大作用,才会用MBA的语言、逻辑和框架去管理企业、去解决问题,他(她)才能欣赏和重用MBA毕业生,给MBA毕业生更高的工资待遇,他才会更多地到商学院招聘MBA,他(她)才会把更多的高级管理人员,送到商学院来读EMBA和EDP课程,MBA教育的市场才会越来越大,学生才会越教越多,报名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商学院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过,商学院才有更多的钱去聘用更好的教授、进行更多的研究,最终形成MBA教育的一个良性循环。

于是,我们看到,李宁公司到北大光华读书的第一个MBA学生,是老板李宁本人,然后呢,是李宁公司的CEO张志勇先生,然后呢,是其他的高管CXO,最后,这个名单上的人不断增加,一直到很多李宁公司普通主管也是北大光华的MBA毕业生。最后呢,我们看到,李宁公司私募成功,李宁公司在海外上市了,李宁公司把俄罗斯国家队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服装也包了,看到了一个各个方面令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李宁公司。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一切全归功于商学院的教育,这样难免有“贪功”之嫌疑,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公司的确很成功,他的高管团队也的确在北大光华读过书。

张维迎教授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难忘的特点,就是他本人是北大光华的一个“最高级别的推销员”。一个院长,不仅是MBA“牛市”的积极推动者,同时也是MBA招生的身体力行者,这在绝大部分中国的商学院院长中,是看不到的,可以说是“出乎意料之内外”。按照我的观察,张维迎教授应该和项兵教授一道,是所有中国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院长中,对企业家最为了解、和企业家呆在一起时间最多的“院长双雄”。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是和他们没有关系的;对于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来说,企业家不是他们的个人朋友圈子,有的人可能在骨子里面还不一定瞧得上没有多高文化教育程度的“土老板”呢。但是,张维迎教授却非常不同,他和企业家交朋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和企业家同呼吸、共命运,并且敢于为企业家说公平话。在2000年以后的几年中的某段时间,社会上对于企业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还有个别教授以个别企业的数据和事情作讲头,说一些非常不利于企业改革和企业家的话。这个时候,张维迎教授在深圳的一次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上,站了出来,为企业家辩护,公开呼吁公平对待企业家。这份勇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实属难能可贵,和另外一个同样也是北大的教授周其仁先生一起,成为公开为企业家说话的经济界的著名人士,可以被我们中国老百姓授予“最敢于为企业家说公平话的经济学教授双子星座”。我认识的企业家朋友中,就有因为对于张维迎教授的这种精神的欣赏和崇拜,坚决要求只到北大读EMBA的例子。

这就是一个大学的管理学院院长,在用自己的“立言、立行、立德”,来为自己所在的管理学院做最高层次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品牌推广。因此,从某种角度讲,张维迎教授可以称为是“企业家中的院长,院长中的企业家”。

还有一个让所有人记得住北大光华名字的开心事,就是听张维迎教授唱陕西民歌。没有听过的人是不能相信和想象的,听过的人是不能忘记和不谈的:一个从事着高层次的MBA教学的管理学院院长,可以同时有着中国最有泥土味的、发自内心的引吭高歌。

当一个院长和你一起、为你一曲《兰花花》的时候,你看到的、听到的、记住的,是人性的光辉,是北大光华的光辉。


                                  赵民
                          2007-5-28  11:46PM
宏论出口,北大出名;歌声嘹亮,光华闪亮

TOP

北大光华品牌的闪亮,和她的另外一个“有心插柳、无心栽花”的做法,是分不开的。

    在世界上,有一个德裔瑞士人创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每年一月底的这次年会,实际上是一个世界主流社会的年度盛会,就是这个会议,把“世界经济论坛”推向了世界顶级品牌的高峰;中国有一个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从2000年开始举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黑龙江的著名滑雪胜地亚布力举行,是中国企业家展望新的一年指点商场的最盛大的论坛,是一个主流中国企业家一定要去的地方;中国有一个第一流的杂志《中国企业家》,她主办了一个每年年底举行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是一个回顾过去一年、聆听时代前进脚步的由媒体举办的最有影响力的论坛。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早在1998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创办了她自己的年度论坛: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1998年,不要说中国的大部分高校,就是整个中国社会,那个年代对论坛的巨大作用也是非常认识不足的,论坛“市场”也是非常狭小和不成熟的。现在比较有名气的绝大部分论坛,包括“中国企业家论坛”、“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博鳌亚洲论坛”等等,在1998年的时候,都还没有出生呢。

    这个论坛的第一次年会,笔者亲身经历了,从筹备过程到会议现场,看得出来,是非常非常嫩的,很缺乏经验,虽然年会现场几个院长也都来了,但是,我一直怀疑这其实是一个由学生自发办的活动。会场是在教学楼里的一个像大教室一样的教学大厅里,参加的人也就100多人吧,非常有限,而且,也没有赞助商的各种广告。但不管怎么说,论坛毕竟是顺利开“谈”,顺利结“说”。不管办得好不好,只要办起来了,你就得承认北大光华老师和同学的这种超前眼光和创新精神。

    当第二年和以后几年我再来参加的时候,我发现,论坛面貌迅速改变,服务越来越专业化,层次也越来越高,规格也越来越高。记得有一年的会议,和我同来参加的嘉宾中,有中国五大商业银行中的四个银行行长正职,以至于会议的主持人开玩笑说,今天的论坛是央行行长召集主办的。各种社会上高端论坛上有的好的东东,基本上都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可以看到:赞助也有了。其实,只要是专业的高规格的论坛,就一定是有人愿意赞助,天底下还没有哪个高端论坛是缺少赞助的。而且,还多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打“校友牌”。不管是来发言的,还是现场赞助的,都可以看到一些北大光华和北大的校友。那些校友们的开场白也大都是:今天回到母校来,又见到以前的老师,很高兴。。。之类的话,态度也不像在参加其他论坛时的那种“放得开”。只有像我这样和北大无关的人,才不知“师道尊严”,想说啥,就说啥。

    论坛这样的东东,就是这样一个载体:你不办,也没有关系,并不影响你的教学和招生;你办了,也不能马上看到有什么回报,不但很吃力很辛苦,属于“有点毛病大家都看到,有点成绩大家没感到”,更有甚者,弄得不好还可能把某些人给得罪了,关系搞僵了,事情办砸了。所以,我们看到的论坛,一般的生命周期也是1-3年,力主办论坛的主要个人一变动,论坛马上就黄花菜了。在中国,论坛的寿命比中国企业的寿命还要短很多。

    一个高校的一个管理学院办论坛,除了能不能坚持下来之外,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水平的稳定提高问题。由于论坛不是一个老师当教授、一个系科争重点学科,一个学院争取教育经费的考核指标,不是教育部考核一个高校的一个指标,所以,让老师来办论坛,如果不是学院的战略的一部分,如果不是一个院长的重点工作,那么学院老师的积极性是非常有限的。而同学呢,又是靠不住的,因为同学会毕业,“铁打的学院,流水的学生”,人员变动带来的是办论坛经验的没有积累,不连贯性和最终丢失,最终的结果就是,高校的论坛,是“一年办一个,年年新开张”。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论坛,实际上就是这样的状况和水平。

    2006年年底的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已经从一个论坛,变成了一个系列论坛,已经从只在北京的北大校园内办,变成了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地方同时办,办很多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现在的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已经成为北大光华的一个品牌,已经成为支撑北大光华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注意到博客读者对我这个北大光华系列文章的前四篇的评论,我想在“北大光华是如何闪亮的”这个系列结束之前,告诉各位关心北大光华和我的热心读者和朋友们,我写这个系列文章的目的,是和大家分享我对北大光华最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观察心得,是在分析、研究和探讨一个成功的学院、一个成功的组织为什么能够成功,是如何成功的。可能有些小细节我的记忆不够准确、写得不够精确,但“基本面”是没有问题的。实事求是地讲,任何一个机构,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个人,不管他(她)多伟大,不管他(她)多努力,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的。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只放在其他机构、其他组织、其他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的话,那么,我们大家又能有什么收获呢?我们花了时间,又能学到什么呢?如果是这样,我就不用花那么多时间、牺牲个人睡觉时间来写这些文字,朋友们呢,也就没有必要花时间来读我的博客了。因为,这不是我写文章的目的,也不是你来我的博客的目的。

  
                                  赵民
                          2007-5-30  1:31PM
眼光,是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和地方,体现出来的;
境界,是在别人没有认识到的事物和事务,体现出来的。

TOP

DING!q

TOP

many   thanks  @@@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