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校园,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是那融合廊、水池等苏州园林特色与现代建筑材料于一体,建造而成的美丽空间。三两群学生步出教室,有的赶赴下一堂课,有的转往图书馆找资料。他们暂别三五年的工作岗位,重拾书本,挑战人生的下一个新目标--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让自己有机会做到管理者的位置,自我实现,获得更高薪酬。能很快成为职业经理人,这是他们的梦想。 目前,中国共有64所高校开展了MBA(工商管理硕士)教学,有2.8万位准MBA,逾10万个MBA报考生。另外,无数在职业生涯遇到瓶颈,想要突破的职业经理人,也都有这样共同的梦想--希望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 中国工商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正呈现多样化趋势,有中外合作兴办的教学机构,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哈佛高层经理研修项目";也有独立的院校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还有依托大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举办的研修班等三大类。 工商管理学院是培养未来商界领袖的摇篮。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薛镭表示,管理学院挑选学生除了看重他是否有较高的智力与学习能力外,其他如广泛的兴趣、国际化眼光、团队精神,以及领导能力也很重要。 在就读MBA的学员中,以曾在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过的"白领"居多,他们有较高的英语水准,能负担高达8至12万元人民币的学费。 王李亚洲资源公司总裁及创办人王承伦在他新出版的"Know the Rule, Play the Rule"书中提到,越来越多跨国外资企业在中国雇佣专业经理人时,并不如它们在本国市场上那么强调具备MBA学位。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没有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可以遵循,学校的课程无法深入教导学生如何与客户谈判、打交道、管理生产现场、策划产品、建设分销渠道、销售产品、服务客户。因此,外资企业在中国更看重的是应聘方的实际操作成功经验,而非MBA学位。 为弥补理论与实践经验可能的脱节,清华、中欧与复旦等管理学院常常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者政府官员来给学生授课,每年有100场以上高水平的演讲、论坛和研讨会,培养学生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让课程内容和市场脉动紧密联系。 一位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说:近几年国内报考MBA的学生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很擅长考试,分数很高;但由于工作时间短,没有累积到一定的实务管理经验。即使教室中的课桌都是圆形排列,导师站在中间不时走来走去,尝试激发学生的共鸣回响,但在工商管理案例研讨课程中,他们就是无法深入参与。 应用软技巧自我增值 王承伦表示,当然也有许多没有MBA学位的职业经理人在国际性的大公司表现优秀,做得有声有色。因为他们懂得应用软技巧(Soft Skills)掌握他们的机会,自我增值。这些软技巧是除了学位、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以外,企业招聘职业经理人时,也相当重视的条件,譬如:创造性思考、快速学习能力、独立主动工作、良好有效的沟通、国际商业的角度视野、开放的心态、团队精神、高度的道德与自我要求标准,以及良好的个人价值观。 这些表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暂别工作岗位,重回校园学习,因为他们象海绵一样,随时随地在吸收学习新知识。 最近一项MBA薪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MBA人才平均年薪在88,655元人民币。而在取得MBA学位前,平均年薪只有37,227元人民币。MBA毕业生招聘会也不时出现年薪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招聘火爆场面。有多年管理经验的MBA年薪可增加到一倍或更高。 在接受WetFeet.com访问时,有五年工作经验的Nancy Kipplinger表示,她有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历史系与史丹福大学MBA学位,目前在一家有400名员工的消费电子公司担任市场部经理,年薪与红利有九万美元。但她早八点晚七点,一周要工作60个小时,午餐也在工作中匆匆用过。在一般人眼中的高回报的背后,相对的还有高投入的辛劳汗水。 一位人力资源主管表示,中国大部分MBA毕业生的弱点是所学的太过理论。他们焦急地想要证明自己是最好的,想要快速回收在学位上的投资,但他们却不能够放下身段,卸下MBA光环,先从事基础工作,来证明自己。 当一个人考虑是否重回校园学习,必须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个人职业以及家庭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阶段是否值得投资两年时间,花费十几万人民币去取得。如果你将来想从事的是咨询企业和金融投资企业工作,拥有MBA学位已经是一项基本条件。 MBA学位,有它是一件好事,没有它也能成大事。它是一块敲门砖,有助于打开机会之门,但它不是一帖护身符,永保飞黄腾达。毕竟,企业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经验与态度能证明他在将来岗位上有杰出表现,不是他在学校里拿到的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