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联盟 -
马里兰大学商学院
-
简陋的开端…1921-1960
于1924-1945发展目录中提出的学院使命陈述展示了它的雄心壮志:
“学院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思想者,而非重复劳动者;培养主管,而非下属。”
为达到以上目标,学院改进了课程设置,但并非规模上的简单增加;并在十年内两易其名。
1921年 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与工商管理系首次开设正式的商业课程。该年就有394名学生入学并参加了包括外交、宪法、演讲和大学储备军官训练课程(ROTC)在内的必修课程。到1925年,学院已有46名教学人员。
“男生宿舍里新生的命运无疑是令人伤心的。
秋季里他们擦亮皮鞋,学习高年级学生吟唱歌剧咏叹调,祈求老天下雨。
冬季里他们互相躲避雪球的攻击…
女生宿舍的生活相对温和。
大厅里没有狂热的雪球和水袋飞来飞去。”
摘自马里兰大学1921年年鉴——《The Terrapin》
1938年 该系易名为商业学院;W.马肯齐?史蒂文斯(W. Mackenzie Stevens)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史蒂文斯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获西北大学MBA学位及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因担任中华民国的技术顾问而闻名——在当时两地交通尚需乘船数周的岁月里,这无疑是一次冒险的经历。他同时也是联邦政府的一位主要组织专家。1940年 商业学院获全国性认证机构——美国商学院联合会(AACSB)授予本科商学项目。
1942年 J.弗里曼?派尔(J. Freeman Pyle)担任院长。派尔一直致力于扩大学院的教学项目,引入了公共管理课程。期间学院再度易名为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BPA)。
“通过毕业生的影响和努力,
学院开始在马里兰和其它州的商业和工业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学院在全国的战时奋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自马里兰大学1942年年鉴——《The Terrapin》
1947年 由于二战已经结束,入学量开始剧增,教学人员也从战时的最低点18人增加到76人。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第一批MBA学位授予了约翰?弗雷德里克(John Frederick)博士的五名学生。1946年弗雷德里克博士带着他的研究生学生从德克萨斯大学来到马里兰大学。开始郑重发展商业教学…1961-1972
在这一相对稳定的时期里,学院的组织结构和名字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然而,随着学院首次受到大型项目研究经费的批准,博士教学项目的开始以及新技术的使用,未来发展的种子已经播下。1961年 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搬进了新的教学楼——塔丁斯(Tydings)大楼。该楼以三届马里兰州参议员斯科特?米勒德?塔丁斯(Scott Millard Tydings)的名字命名。(塔丁斯曾在马里兰大学就读工程学,并于1910年创办了第一份校园报纸——《三角形》。)这座大楼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是学院快速发展的基地。
1962年 获哥伦比亚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唐纳德?奥科奈尔(Donald O’Connell)担任院长。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MBA项目是美国商学院联合会首批授予的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之一,保证了它在MBA项目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标准。
1963年 基础统计学开始在数据实验室授课。该实验室的每张试验桌上都配备门罗计算器。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这些计算器被替换为改进型计算器,随后是电子计算器,因为学院要尽力保持技术的先进。当吃角子老虎机在马里兰州被宣布为非法后,一位学生曾致电院主任查尔斯?塔夫(Charles Taff)要捐赠一台该机器作为概率论研究使用。塔夫的记录里提到:“我们婉拒了他好心的捐赠,因为我们觉得还有更多传统的方法来教授统计学。”
1964年 会计学俱乐部
虽然女性学生全面参加像会计学俱乐部这样的社团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但到1964年学院的女生入学量已经开始猛增。与其他的学生社团一样,会计学俱乐部为学生提供重要的交流和课外机会。1965年 学院收到了来自联邦公路局的首批大型项目研究经费182,500美元,用作历时两年的公众多种交通系统需求和旅行模式研究。五位院里的成员和几名研究生参与了此项研究。这批经费被用于恢复已被削减的教学工作,额外研究生助手补贴以及大量研究专论和文章的花费。
1966 年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首次建立。首批的两位博士生詹姆斯?唐纳利(James Donnelly)(市场营销)和约翰?伊万斯维奇(John Ivancevich)(管理与组织)后来编写了经典的教科书《管理学基础》。意识到计算机在商业实践中的重要性(或许在日常生活中还未如此),学院开始设立信息系统管理专业。
历史回顾:1943
1943年,一个名为学院商会的学生组织在学生参与国防工作和促进商人与在校学生关系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战争成为每个人头脑中的头号事件;“暑假已经过去,”当年的年鉴写道,“我们脑子里的大问题是:参军还是入学?”学校找来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和卡尔?沙堡(Carl Sandburg)来鼓励学生保家卫国,但学生并没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来关注诗文。仅仅受到两年半的教育后,他们就立刻被送到军队或担任民间战时服务工作。在毕业前,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加战时生产培训课程。战时坚持工作
二战对于商学院而言无疑是一段艰难的时期。由于大量学生和教员的服役,入学量垂直下降。但学院依旧努力做好爱国义务——开设了军队专业训练项目,以培养学生去帮助维持治安和管理占领地。1943年,入学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仅有130人。战后,该数字快速反弹,1948年超过2200人。1968年–1969年 由于商业开始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运作,学院相应改进了本科的核心课程。新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与运输,商业与公共政策,会计学,组织行为学(后来改名为管理学/组织学),数量学(后来改名为管理科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被改为博士项目点。
不断提升的造诣…1973-1991
学院经历了又一次易名,并迎来了新院长鲁迪?兰蒙(Rudy Lamone)。他借助校友的力量为学院募集了不少资金,并启动了一个颇具雄心的项目来把学院带入知识主流。1973年 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系成为商业与管理学院(CBM)。鲁道夫P.兰蒙被任命为院长。在投身于学术事业以前,兰蒙是一位专业的萨克斯管手,并是一位成功的爵士乐音乐家。在担任院长的19年内,他在院内建立了几个研究中心,包括著名的丁曼(Dingman)企业家中心。
1974年 为了获得有关发展趋势的一手资料和商业领域关注的信息,学院建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由于一致认为学院持续的发展需要额外的融资支持,顾问委员会和兰蒙院长建立了企业管理基础学院。
“拥有好教员还是伟大教员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付给他们更多一点钱的能力。”——鲁迪?兰蒙院长
1975年 应专业管理人员的需求,雪迪?格罗夫和帕克校区开始设立非全日制MBA教学项目。兰蒙院长为其制定了与全日制MBA项目同样严格的课程,从而消除了称该项目为“休闲业余项目”的污名。
1978年 商业与管理学院是马里兰大学第一所被授权独立录取本科生的学院,这让学院在招生过程中更具选择性。兰蒙院长设立了又一个研究中心——质量与生产力中心(MCQP)。建立了“主管之家”项目,以给学生一些与专业人员更近的接触。
1979年 商业与管理学院首次设立理科硕士学位,从而给学生攻读信息系统,管理科学或金融等专业提供机会。
1980年 商业与管理学院与马里兰大学法学院合作,建立MBA和法学博士联合项目,比学院单独开设这两个项目大大缩短了时间。
1987年 亨里集团主席及首席执行官迈克尔D.丁曼(Michael D. Dingman)资助学院200万美元的资金建立丁曼企业家中心。这是全国首个企业家中心。它帮助和支持新企业的成长,帮助刚起步的企业建立战略,以获得健康的开端。
1990年 建立国际商业教育与研究中心,以紧跟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历史回顾: 1964
校园里最大的抱怨声,尤其是来自走读生的抱怨是停车位的巨大缺乏。“停下他们的车,然后依依不舍地跟爱车说再见并祈祷回来时能从一片狼藉中找到自己的车。”当年的年鉴忧心地写道。当年毕业典礼的主题演讲者是林德B.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主席。台式电脑还是几年后的事情,但用于基础统计学课程的台式算术计算机也一样还没着落。门罗计算器发出的噪声比机械打字机的更大。在统计学考试的时候,整间教室就如同一个工厂。多元化的历史承诺
20世纪60年代晚期,随着学院新的核心课程与研究生项目的成熟,学院开始致力于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和女性入学。1962年以前女性入学的比例微乎其微;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们的数量持续增长。为了进一步推进多元化,学院向1907联合包裹服务基金会申请经费,以给合格的少数民族申请者提供经济资助。学院的主要教员,包括后来的鲁迪?兰蒙院长,每年都要在传统的非裔美国学生聚集学校,像霍华德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东海岸校区进行几次学生招收工作。入学的少数民族MBA和博士学生都能以教学或研究助手的形式获得经济资助。今天,史密斯商学院的多元化特色已经是它的巨大优势之一。在本科生中,43%的学生是女性,32%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在研究生中,17%来自少数民族,35%来自其他国家。我们手中的世界…1991-1996
这期间内商业与管理学院搬入了新家——范?蒙卿(Van Munching)大楼。由于学院优良的学术名声和来自商业界与日俱增的尊重,学院自然地在研究和培养优秀毕业生方面成为国际领导者。(同时学院再度易名。)1992年 校友威廉E.迈尔(William E. Mayer)被委以任期五年的院长职务。在他的任期内,学院的名声和地位都获得了提升,学院也日益为学术界和商业领域所关注。同时MBA的课程也经历了全面的革新。
1992年 校友利奥?范?蒙卿, Jr.(Leo Van Munching, Jr.)捐赠500万美元,为学院建设新家——范?蒙卿(Van Munching)大楼。范?蒙卿担任总裁的公司是唯一拥有进口和分销喜力(Heineken)和阿姆斯泰尔(Amstel)轻淡啤酒特许权的企业。该楼被用作不断增加的学生和教员的宿舍;以及计算机实验室,因为学院需要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同时在塔丁斯大楼里,一个名为“IBM-全质量”的项目建立起来。该项目为学生提供在高质量商业环境中团队合作的宝贵经验。
“二战结束后,学校及时给予了我和许多退伍军人热情的欢迎和优秀的教育。
我以此作为报答学校的礼物。”
——利奥?范?蒙卿,Jr.1993年 商业与管理学院搬入了先进的范?蒙卿大楼。当然,大楼的落成典礼是在喜力啤酒的陪伴中进行的。
1994年 一项新的MBA课程全面展开。该课程注重动手学习和实时决策制定。它给学生更好地理解将来在工作中要面对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1994年 在一次MBA课上,40名学生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学生运用桌面视频会议进行团队合作。该课程运用技术将学院的学生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学生和教员联系起来。
1995年 商业与管理学院更名为马里兰大学商学院。
1995年 丁曼企业家中心举行首届女性企业家年会。该年会以 “资金、市场、动力——女性企业家的成长战略”为主题,并吸引了来自华盛顿首府的100多位女性企业家。
1995年 学院与詹姆斯?克拉克(A. James Clark)工程学院和计算机、数学和物理学院一起合作,将“IBM-全质量”项目改为“质量提升体系与团队”项目(QUEST)。这一为期三年的多学科项目为优秀的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参加团队合作课程的机会。
1996年 来自美国国际发展局的拨款帮助学院与波兰罗兹大学(University of Lodz)共同主办波兰管理教育项目。这是学院首个海外主管培训项目。
“技术在课堂和现代管理实践中的运用让学院变得与众不同。
我们不只是学习技术,而是与它生活在一起。”
——学生胡安?萨米恩托(Juan Sarmiento),于1995年秋历史回顾: 1976
为庆祝建国两百周年,马里兰大学首次在学校主门建起了一个M形标志。但节日的气氛并不能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当时的骚乱中转移出来。当时学校正在全力应对由九号法令、政府预算不足和不断增长的要求多元化的压力等问题所带来的变化。受埃勒维茨飓风的影响,大量的雨水淹没了部分校园,包括许多建在地下室的宿舍,并导致学院不得不于9月26日停课。然而恶劣的天气并没有阻碍学院技术创新的步伐。为了改善考勤,1976年学院引进了一台笨重的1108型通用自动计算机。不过学生的出勤率并没有因此获得多少改善。科研
自从1965年史密斯商学院获得第一笔研究经费后,学院就成为了杰出奖学金的摇篮。在随后的四年里,《金融时报》三次以在顶级商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为标准,将学院评为年度世界十佳研究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的各个系科都吸引了一流的教员。他们在知识和实践方面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不时与工程学和科学领域的同行一起合作。
攀上顶峰——追求卓越的旅程1997-1999
一次显著的转型开始起步。在一位新院长的领导下,学院将自己及其毕业生定位为充分利用技术竞争优势。学院最终更名为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1997年 霍华德?弗兰克(Howard Frank)成为新一届的院长。弗兰克是一位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科幻小说迷。他曾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信息技术办公室主任。他热心地推进、实现学院的远景——学院应该以培养懂技术的主管而闻名,同时这些人必须是创新、管理以及知识和信息调度方面的大师。
1997年 设立了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联合研究生项目——电信学硕士。
1998年 新引入了以电信学、技术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学科为主的MBA项目。这些跨学科的课程创新是学院新商学模式的一部分。该模式以创新、管理和信息开发为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 1998年3月30日,1950届的校友罗伯特H.史密斯为支持学院捐献了1500万美元。学院更名为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以此作为献给他的荣誉。这对学院来说是一份具有转折意义的礼物,因为它让学院有能力购置必要的设施和资源,从而把学院的远景变成现实。
1999年 史密斯商学院在巴尔的摩校区开设了非全日制的MBA夜校项目。范.蒙卿大楼新的侧楼正在建设之中。
1999年 为了吸引和留住最好的教员,院长办公室宣布了一项计划,要在三年内将教员工资提到与同类商学院教员同等水平。
“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进行了一次迄今为止全国最成功的招聘活动。
80位来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教员加入了史密斯商学院。
今天,已经有超过175位全职和兼职的教员和助手。
每一位都有优秀的研究、教学,以及推进学院网络计划的能力。”1999年 利奥?范?蒙卿,Jr. (Leo Van Munching Jr.) 捐赠了600万美元,资助学院扩建和翻新范?蒙卿大楼,从而使史密斯商学院拥有了全国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和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网络世界
网络是我们最喜爱的新名词。在当今世界,信息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而它是一个世界最迅捷、最连续、最复杂的联系。史密斯商学院为金融学、供应链管理和行为科学设立的网络实验室能模拟现实环境,可以给学生真实而实际的体验。在供应链管理实验室里,学生通过运用模型和模拟,可以学到:在今天的虚拟供应链里的事件和作出的决策是怎样影响整个组织的全面业绩的。这对今天的全球化经济来说是一堂关键的课程。在金融市场实验室里,学生们运用路透社的实时数据来体验怎样做一名资产经理,就如同他们以后在华尔街上所做的一样。在行为学实验室里,学生们学习使用最新的软件和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重点是,学生们获得了以后在新兴的网络经济里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业领导人必须具备的信心和分析能力。学院的技术观念反映了,马里兰大学在因特网时代早期的关键地位。马里兰大学在国防部ARPA计算机网的开发过程中曾扮演了主要角色,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ARPA计算机网通过电信网络(MAE East)被推向用户时,曾主持第一台主机。历史回顾:1992
当时很少有人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也不知道第一台掌上电脑——苹果公司的牛顿100型电脑正在开发中。但从电视上看来,午餐盒大小的“手机”的样子已经很酷。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渴望更多看电视的时间。“商业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回首过去,和30磅重的商法教科书说再见了。他们可以在课间光顾自动贩卖机,参加早上8点的会计学课。”1992年的年鉴愉快地写道。然而,商业与管理学院的毕业生还是多亏了他们的刻苦努力。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片不景气之中,失业率为7.5%;但是MBA的起薪就达44000美元。2000-2004
2000年 史密斯商学院在华盛顿校区开设了一个非全日制的MBA夜校项目。
2000年 设立了一项新的教师体制:由非任期制的终身“超级明星”级教授参加本科教学,以改进其教学质量,并减轻任期制教员的教学压力。
2001年 学院举行第一次Netcentricity会议,专家们一起讨论不断变化的科技如何影响商业挑战(包括财务上、战略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的挑战)的推动力。
2002年 范?蒙卿大楼新侧楼的开放让学院的面积增加了一倍。本科生和研究生首次在同一个屋檐下上课。几乎所有的本科课程都可以在同一幢楼里教授;而不是像此前一样分散在校园的13个不同地方。
2002年 电子市场与企业中心收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200万美元的拨款,用以研究时间敏感性电子产品市场。史密斯商学院的教员和经济系、计算机科学系的成员一起在中心进行研究。
2003年 丁曼企业家中心帮助发起设立了新市场信托投资基金。20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基金被投入到马里兰、弗吉尼亚和华盛顿首府一些经济不景气地区的早期及成长期企业。
2003年 设立了18个月的EMBA项目。该项目旨在为企业主管提供及时制和跟单定做的培训,同时帮助满足这些企业的培训和发展需求。
2003年 学院给自己定位为21世纪商业教育和知识进步的模范。并取了一个“数字经济领导者”的新头衔。
2003年 学院在中国北京设立了一个EMBA项目。此项目是学院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举办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负责提供设施、支持和营销;史密斯商学院负责提供学术内容和教员。
2004年 在达拉斯举办的第18届美国小型企业与企业家协会年度会议上,有MBA学生和2000万美元基金背景的新市场信托投资基金实习课程无可争议地赢得了全国年度杰出企业家课程奖。
2004年 Nextel通讯公司与学院进行全新的合作,将该公司的Blackberry handheld引入全日制MBA的课堂。MBA学生在这个高度联系的MBA项目中及时与教授沟通,获取课程作业,以及互相联系。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认可
在过去的十年里,史密斯商学院的地位获得了戏剧性的提升。学院不断得到认可,成为顶级商学院的一员。最近,根据一项来自校友中调查,学院的企业家教育项目被《企业家》杂志(2004年)评为同类第一。学院的MBA项目被《金融时报》(2004年)评为全国第18位;管理信息系统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2004年)评为全国第七。学院被评入科技商学院前20名(《商业2.0》,2001年);还被评为全国“科技MBA”项目第3名(《计算机世界》,1999年)。